这些年我遇到的“专家”
哪个行业都有专家,戏曲行的专家却经常倍受指摘。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
第一戏曲虽然现在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并不影响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您是研究“母猪的产后护理”这种偏门的专家,大家肯定不会指摘您说的不对,因为并不是谁家都有圈能亲身经历。而对戏曲的了解则不受行业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有很多爱好者的知识储备和艺术理念并不比相关研究人员低多少,只不过是话语权不在手中而已。
第二,有些所谓的专家并没有做到闻道于先,专攻于术。说浅尝辄止实在有些冤枉他们,但观一叶而自以为得泰山的心态,或者说勇于不知耻,拿别人都当铁棒槌的心理,使得爱好者对专家之间的心态总是处在“看耍猴找乐儿”的境遇下。
第三,则是在本专业声名卓著,业绩等身。被戏曲界本着“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宗旨请来加以指导。且并不以自己“不是这里事”而“山后练鞭”,一贯秉持“我是专家我怕谁”的心态而洋相百出。
朱锦华《送亲演礼》
并不是说所有专家都是沽名钓誉,好多前辈精辟的见解,严谨的分析令我十分钦佩。但是有正就有反,姑且举几个例子,请大家感受一下“专家”们的风采。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即便对出来,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重要的在于“领会精神”。
比如说,有个话剧导演为某剧团排戏,排了一半喝令停止。斥责武场曰:“你们怎么这么不齐呢?态度能不能端正一点?那打铙钹的,你一下强拍都没打上。”打铙钹的起立给他鞠了一躬:“导演,从有铙钹那天我就是在弱拍上。”
有这么一位,有这么个论点:“老旦行当主要是表现中老年妇女,为了体现他们的苍老,我要求演员把调门降下来了……”这要是让李多爷,龚云甫先生等大贤听见,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有一位,谈到小生的表演时,有些激动:“老有人说‘小生笑,鸭子叫’,小生虽然是假嗓,但也得阳刚啊!”说着还示范了一下。旁边有明白人小声说:“不示范还好点,这一示范倒坐实了。”
曾有人问某专家:“您总说杨小楼好,他到底哪儿好?”专家挂脸了:“什么叫哪儿好?哪儿都好!”翌日,这位告知自己师父。师父缓缓言道:“凉调也算好处啊?”
有一回,我在家里看直播,一位专家正在讲解《贞娥刺虎》,他是这么说的:“贞娥姓费,是一个宫女。皇帝去游玩射猎,突然从路边窜出来一只老虎,这时候贞娥挺身而出,刺死了老虎……”我一边听一边乐,这专家懂得真多,这哪儿是费贞娥啊?这不是黄三太么?
马增寿《凤还巢》
还有一位,学识没的说,就是有点小性格。跟他聊天总喜欢跟你反着说。比如“我觉得XXX老师艺术水平很高。”他就会说:“他啊,别提了,那……根本不对。”过两天再聊,“那天看XXX老师的戏,没什么亮点。”他准接着说:“谁说的,他可好啊……”别的不说,就他这性格让我对他的很多论点持保留态度。
有一专家在电视里点评,说起满族的京剧演员:“像程砚秋、金仲仁、德珺如都是满族……”这不挺好么?就不愿意见好就收,还非得显摆一下:“德珺如大家可能不熟悉,他是谭富英先生的岳父——”这就漏兜了吧?德先生的女儿是谭富英先生的母亲,好么,跟他这儿“坟地改菜园子——辈儿平了。”
有一位老艺术家参加一个杨小楼艺术讨论会,一群专家在讨论杨小楼如何如何。王先生问其中一位:“您今年贵庚了?”“我不到六十……”“您见过杨小楼么?”“我没赶上,可资料里都这么写……”“我见过活的。”“您是见过,可书上不是这么写的。”您说这位,用句文言文说,知道脸多少钱一斤么?
曾经上演过一次改编的《四郎探母》,把杨延昭上场的导板原板给删了。导演给的解释是“节约时间”。估计您没赶上过唱《探母》一个四郎到底的时候吧?把这段删了四郎什么时候摘风帽脱马褂戴手杻?当然,您可以说箱官手麻利。您要真为节约时间,把那些布景帷幕都去了不用换能省多少时间?是不是那样您就挣不着钱了? 最可气的是,这位导演给佘太君“编”了一大段词,中心思想就是“儿子,你回去给你丈母娘带个话儿,宋朝也不容易,咱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你不打我我保证也不打你。”且不说佘太君有没有这个资格代表领导跟萧太后说这些话,关键是这位说,这些改动是他们的手笔。您欺负我岁数小没关系,观众里长寿的可有的是,“戏改”的时候就用过这一招,为了给《四郎探母》找点积极的政治意义。我是没赶上,也没准那时候您还没学戏。但是您就敢大言不惭地说这已经被历史证明失败的尝试是您想出来的主意,您是不是真觉得明白人都没看见?我估计大伙是看您混碗饭不容易,本着“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心态不愿意跟您置气罢了。
来张镇楼的,丑行前辈慈瑞泉。
上大学的时候,作为“观众代表”跟几个朋友去参加了一个新编戏的座谈会。一块儿去的一哥们发言:“这出戏吧,我还没看过,我觉得……”对面的人说:“您既然没看过,是不是等看了再发表意见?”给他来一大窝脖。轮到我了,我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这出戏我觉得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是唱腔写的太复杂,不太好唱;第二是京剧味儿不够浓,像话剧;第三就是布景太多,乱。”那几位专家脾气还不错,至少表面上很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意见。散了以后,那哥们问我:“你什么时候看的这戏?”“根本就没看过。”“那你怎么能叨叨出那么多事儿来?”“新编戏不都这样么?” 这倒不是说我多鸡贼当着专家的面显摆自己知道的多,按当时我的心态揣摩,其实这些专家明镜儿似的知道自己的戏有多大毛病,揣着明白使糊涂,这也是单走一工的本事。
一不留神骂了这么多闲街,倒不是说这些位跟我有多少深仇大恨,我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戏曲爱好者在叙述我的见闻。劝各位读者也不用追根溯源非得知道他们是谁,您要非说“这肯定是XXX”,闹起是非官司我可不管。我只是觉得对于许多戏曲爱好者来说,有这样的专家的存在,使我们有信心、有把握、有希望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京剧的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