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阳 如果从看戏的角度上说,《凤还巢》确实是一出情节推进平缓、少有激烈矛盾冲突和缺乏刻意表演艺术作为看(卖)点的喜剧。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戏的情节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太多富于喜剧色彩的巧合和误会,因此,《凤还巢》在全剧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中就充满着整体上的诙谐和幽默,对此,我们姑且把它简称为“谐趣性”。
重叠巧合的“谐趣”在剧情中的安排 《凤还巢》全剧的故事主线是围绕穆居易、程雪娥一对才子佳人的婚姻展开的。
梅兰芳《凤还巢》
明末,原兵部侍郎程浦与妻、妾各育有一女,长女雪雁是夫人所生,生来丑陋不堪,次女雪娥天生丽质,为侧室所生。程浦念在世谊想把二女儿雪娥许配给才貌双全的穆居易,且因此与夫人发生不快,也正因此埋下了后来发生的穆居易和程雪娥一波三折的婚姻波折。
在这桩可谓天造地设的美满姻缘即将成就之时,出现了第一次误会:生来丑陋的雪雁在黄夜冒充妹妹到书房与穆居易私会,穆居易以为面前的“夜叉”就是程浦将要许配给自己的妻子雪娥,穆居易不得不选择逃婚。
第二次误会是,穆居易逃婚途中恰遇一心垂涎雪娥美貌的千岁朱焕然,朱则一面赠送穆居易马匹盘缠让其前往军中效力,一面借机冒名顶替去程家迎娶雪娥。
第三次误会是,前方战事吃紧,程浦被调往军中,不在家里主事,程夫人遂把自己的女儿雪雁冒充雪娥嫁给前来冒充穆居易迎娶的朱焕然,程、朱双方的偷梁换柱恰恰成就了另一对“才貌相当”的朱千岁和程雪雁的婚姻,这与其说是误会,倒不如说是因双方误会而构成的极富戏剧性的巧合。
第四次误会是,为避强盗作乱和姐夫朱焕然的纠缠,雪娥不畏艰险只身一人到前方寻找父亲,这时程浦再次向恰在军中又屡建功勋的穆居易提起和雪娥的婚事,由于姐姐冒充妹妹私会的情况,穆居易因不好开口而始终不知,又不好当面回绝程浦、洪功以及监军太监周公公的情面,只得硬着头皮走进洞房……当掀开盖头的一刹那,穆居易始知真相,小夫妻当面说明原委,成就百年好合,从而为本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杨秋玲《凤还巢》
应该说,“误会法”在戏曲作品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但像《凤还巢》这样接二连三、一波三折并在误会的基础上,巧妙叠加巧合事件并从始至终贯穿喜剧气氛的作品,确实相对罕见。这是源于齐如山等人根据明代传奇《循环序》的蓝本改编而成的缘故,因此《凤还巢》虽然是20世纪20年代末排演并传演至今的一个剧目,但在其情节、发展的脉络中却无处不体现着明清以来传奇、杂剧一脉“无奇不传”的创作理念,这就造就了《凤还巢》运用了京剧的固有程式以及表现手段,以梅派艺术“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巧妙的关目和古典精神为依托,从容地演绎了数百年前的一个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喜剧,从而使不同时代的观众,得以在戏院中或电视机前得以驻足,在沉静的心绪中去欣赏乃至鉴赏一个古意盎然的“轻喜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循环序》、《风筝误》,还是《阴阳树》、《凤还巢》,它们都承续和贯穿着中国戏曲固有的喜剧情结。实践证明,对于这一类轻松幽默的诙谐喜剧,也得到中国戏曲观众的普遍接受和欢迎,我以为,这才是虽被人视为梅派“歇工戏”的《凤还巢》,却赢得了历代京剧名家及观众欢迎的根本原因。
在该剧的唱段上,《凤还巢》依然遵循着如上一以贯之的美学原则进行设计和安排,该剧的主要唱段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只有第五场[西皮导板]转[慢板]的“日前领了严亲命”、第十场[南梆子]“她明知老爹爹为奴行聘”和第十四场[原板转流水]“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的三个唱段。就一出整本大戏而言,主要人物唱段的安排并不多,但这些唱段却无一例外地被观众牢记并传唱。这与今天新编戏中动辄叫板起唱,却很难在现实中让观众记住并且传唱的新戏唱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的原因值得今天的京剧作曲家们深思。
温如华《凤还巢》
配角戏中所反映出的“谐趣性” 在《凤还巢》里不得不提到的还有与主角交相辉映的配角戏。当朱焕然冒名穆居易满心欢喜地迎娶回以为是绝色佳人的雪娥时,却不料在“洞房花烛之夜”发现自己娶回的竟是雪娥的姐姐——奇丑无比的程雪雁。剧情发展可想而知,但剧作者在这种双重冒名的情形下,不惜笔墨地在本剧的两个配角身上做起了“丑洞房”的文章。不论是朱焕然的唱词,还是朱、程的对白都极具喜剧效果,通过优秀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二度创作更能在现实演出中取得令人捧腹的剧场效果(不同演员在这场戏里还有各自不同的发挥创造)。
孙正阳、萧润年《凤还巢》
像“丑洞房”这样不惜笔墨地安插配角场次的意义,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从情节上突出剧中人物关系的变化,并为后面穆居易、程雪娥二人的“美洞房”按下伏笔; 二是使配角的过场戏达到不“水”的效果,最大程度地为过场戏增加可看性,集中观众在观看主角戏之外的注意力; 三是运用表演夸张的艺术手法,渲染朱焕然和程雪雁“双重”冒名,最终却落得“名至实归”或“众望所归”的效果,在本剧的叠叠误会中开掘笑料,增强本剧中的“谐趣”成分; 四是为主要演员的换装、休息赢得更多的时间。 以上四点的有机融合,为配角戏中一般只是“水场子”的过场戏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使《凤还巢》在主角、配角的共同协作下,达到了和谐统一“谐趣性”及喜剧效果。
由于该剧的蓝本产生于明代,在《风还巢》中还有反映明代末年社会生活的真实一面,即明朝朱氏后裔世袭封王和明末太监监军,而这样社会生活的原貌,又是通过两个同样富有喜剧色彩的“千岁”朱焕然和大太监周公公所表现的,从而反映出了明朝社会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情节上,《凤还巢》是一出矛盾重重却不紧张、误会巧合构成幽默诙谐、平淡轻松不失谐趣的剧目,而在观演关系中,它还是一出演员演来“不累”,观众欣赏“轻松”且最终皆大欢喜的剧目。可以说,正是该剧从精神到审美,从情节到形式的一路“轻松”,成就了《凤还巢》的长期流传。
|